联系我们???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传真

法制日报:标准化法“服役”26年亟待及时修订

2016-1-11??????点击:

本文转自《法制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四版

 

对话动机

    2015年10月14日是第46个世界标准日,本次世界标准日主题为: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意在凸显标准的互联互通作用。国家标准委将世界标准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标准联通一带一路 人才筑就标准未来”,旨在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突出人才对标准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这是一个标准化作用日益凸显的时代,“标准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日趋频繁,主导制定国际标准量逐年上升,中国标准体系日益完善。今年9月底,国务院公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如何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是我国标准化进程中面临的课题。本报记者为此与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宋明顺展开了对话。

 

对话人

    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  宋明顺

   《法制日报》记者 赵丽 实习生 谷 朋

 

实现“一带一路”标准要先行

    记者:这是一个标准化作用日益凸显的时代。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日趋频繁,主导制定国际标准量也逐年上升。

    宋明顺:是的,即使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的标准化事业发展速度也属于比较快的。

    虽然我国标准化建设起步晚,但是在2008年,我国就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理事国,2010年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理事国。目前,世界上3个最主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有两个组织的负责人是中国人。从这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我国在世界标准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反映了我国标准化发展的加速度。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标准化工作可谓是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要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抓住机遇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强制性标准改革,提高标准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宋明顺:这就要提到标准化的重要作用。近25年来,标准化工作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起到了基础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标准化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做饭买菜要“绿色”“无公害”“有机”的产品,这就涉及到认证标准;比如冰箱等机电产品的3C认证,也是需要产品达到了3C指定的标准要求,才会得到认证。这些都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对国家来讲,标准的意义更加重大。现在是“地球村”,全球市场一体化,就像今年标准日的主题——“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一个国家的产品要走向国际,必须要有一个通用语言。对于产品来讲,标准就是通用语言。如果达不到标准要求,产品就无法走出国门。包括WTO以及近来很火的TPP等,很多的规则都是标准,属于“不懂的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国今年标准日的口号是“标准联通一带一路 人才筑就标准未来”,中国要建设“一带一路”,首先要标准走出去,产品才能跟着出去。现在的市场现状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如果我们还只是在单一地卖产品,利润率会很低。

    所以要实现“一带一路”,标准要先行,这个对国家非常重要。

 

标准缺失老化重复成顽疾

    记者:今年上旬,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工作会议,研究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改革,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勾勒出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蓝图,给出了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中央的一系列举措全面吹响了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号角。

    宋明顺: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我国标准化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深化改革,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法律以及执行问题,而是法律比较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1989年实施后,一直没有进行修订,“标准缺失老化滞后”、“标准交叉重复矛盾”、“越重要的标准越难产”等问题困扰着标准化的发展。

    原来作为立法依据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础已不适应要“以市场为决定因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对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实施了26年的标准化法也应及时修订,以适应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但是,法律的修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速度有些慢,但是今年有望出台新的标准化法。

    记者: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次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解决政府在标准化工作中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宋明顺:这就首先要介绍标准化工作的改革方向——由标准备案制改为自我声明制。因为现行的标准备案制度,不仅在当今看来难以发挥监督作用,甚至成为了监管者与企业的负担。

    此外,在质监系统中,标准化部门承担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行政事务工作量。基层标准化管理部门的能力和定位也显然不适应目前的市场发展;而对企业来说,标准备案费时耗力,企业要拿着文件跑行政管理部门,同时由于标准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知,暂时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更招致一些企业的抵触。

    而实施企业和服务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就是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激发市场活力和形成社会共治。这给了企业更大更灵活的空间,“自我声明”就是自己承担责任,不需要政府再来承担责任,国家治理是一个有限责任政府。

    这也是目前的难点,标准化工作的深化改革要触及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四类标准的结构体系,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标准化工作也需要简政放权

    记者:应该是标准化工作的简政放权。根据简政放权的制度标准,在标准化工作中,政府要从由过去全面参与对产品和生产的治理转变为有限参与治理,由过去多方面干预转变为有限介入。

    宋明顺:没错,在标准化工作的简政放权过程中,要做到“放、管、治”相结合:

     “放”,就是要减少强制标准,因为强制标准具有法律同等地位,必须执行,减少强制标准就是一种典型的“放权”过程。另外,企业标准由备案制变为自我声明,这也是一种“放”;

     “管”主要是指监管,对于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环境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标准制定要“管”起来;

     “治”就是治理,要多元化治理,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一起来推动标准化事业,认证机构、行业协会、标准研究机构等要多元共治把标准制定和执行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记者:任何一项改革,从来都不能一蹴而就,标准化工作改革是对几十年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标准化工作格局的“手术”,是对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的重构,关系到40多个部门,涉及面之广,协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宋明顺:从短期来看,标准化工作改革就是要打好国家强制标准的“开局之战”,建立一套新的体制机制,让各部门重新定位,更好发挥自身在新体制机制中的作用;从长远看,我国的标准化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标准化法修订工作,提出法律修正案,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进行法律修改需要一个程序,如果不加快修法进度,有些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将缺乏法律支撑。

    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是首要工作。标准化法的修改,核心是加快技术标准体系改革,加强对强制性标准的管理。在该法的修订进程中,要完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建立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重要依据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及激励机制,加强对强制性国家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完善、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公众的监督作用,构成对生产治理的基本保障体系。